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资讯新闻

广东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 中国发展改革

发布日期:2025-04-28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广东省新闻办4月25日广东省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国资委、省科技厅、广晟控股集团、广新控股集团负责同志介绍省属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和成效,广东省国资委副主任王晓昀表示,“十四五”以来,省属国资国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不断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改革赋能、守正创新、聚力攻坚,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质量效益稳中有进,在助力“稳经济”上彰显新担当。主要特点体现为“稳、增、优”:一是社会贡献“稳”,2024年,省属企业已交利税364.54亿元,完成省重点项目投资1,278.12亿元,占全省重点项目投资的10.92%;“十四五”以来,累计已交利税1,855.75亿元,招收高校毕业生超过4万人,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现金分红235.53亿元、整体股利支付率超66%。二是经济效益“增”,2024年,省属企业资产总额2.73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8%,实现营业收入7,022.05亿元、利润总额387.83亿元、增加值1,600.28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57.8%、57.2%、41.8%;2025年一季度,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8.67亿元、利润总额90.96亿元、增加值395.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9.5%、9.5%。三是运行质效“优”,2024年,省属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2.75%、2.42%,较2020年分别上升0.88个、0.9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1.03万元/人,较2020年增长31.4%。

服务国计民生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上展现新作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省属企业运营管理的高速公路里程达8,181公里,约占全省70%;主导和参与建设省内铁路运营总里程5,399公里,约占全省90%;主导建设的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群建成通车,广汕高铁、广珠城际铁路等开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1小时交通圈”;2024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7,636.9万人次、货邮量238.2万吨,均创历史新高;省内发电装机容量约4,419万千瓦,约占全省20%,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省属企业承建的珠三角、粤东和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将惠及沿线6,150万人;原水综合处理规模5,899万吨/日,位居全国第一,服务人口超1亿人;投资建设运营的污水管网超8,000公里,污水处理厂440个,服务区域涉及全省80%以上地市;承担77%供港原水、48%供港活猪以及80%供澳活猪、90%供澳蔬菜服务,民生保障“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在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方面,省属企业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金、总规模50亿元的海洋牧场基金,引入多家龙头企业产业项目落户广东;在26个县(市、区)开展纵向帮扶工作,推进约234个帮扶事项;积极参与“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省属企业实施帮扶项目216个、消费帮扶总金额4.5亿元,为当地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

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提质,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省属企业制造业投资五年倍增计划,更大力度布局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形成包括广东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战略性产业促进发展基金、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基金群,累计认缴规模约700亿元,投资项目52个;组建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和50亿元的新型储能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海洋牧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粤科发布”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108个科创项目落地。2024年,省属企业制造业完成投资193.59亿元,较2020年增长35.9%;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42.02亿元,较2020年增长29.6%。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近年来省属企业7个场景在国务院国资委创新赛中获奖,13个企业被评为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全力落实“两新”“两重”,2024年以来,完成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投资约183亿元、废钢销售41.32万吨、矿山尾矿处置约142.62万吨。

科技创新持续强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实施拓新工程行动,构建梯次培育体系,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从科技投入、考核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培育140个拓新项目和39家拓新企业,推动企业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目前省属企业有高新技术企业284家,专精特新企业147家,研发平台407个,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此外,我们积极推动省属企业与各类主体构建产学研用战略合作联盟,组建45个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原创技术,近年来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部分原创技术应用于深中通道、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

就记者关心的话题: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广东此轮改革有哪些亮点?下阶段还有哪些重点改革任务?王晓昀表示,在深化提升行动推进中,我们始终坚持功能使命类改革与体制机制类改革统筹推进,实施改革系列专项行动,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这可以说是本轮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功能使命类改革方面,主要是推动企业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这个在主发布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下面,重点介绍下我们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类改革,破除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有效发挥;完善董事会运行机制,推动董事会规范有序运作由集团公司向子企业延伸拓展,健全外部董事履职支撑体系,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能力有效提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市场化经营机制方面,在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责任,更加注重契约的科学性和考核结果的刚性兑现,推动市场化经营机制制度化长效化,企业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

国资监管方面,深入实施“一类一策”“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使考核更聚焦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省重要部署,更紧扣“创新”“质优”“新质生产力”等关键点,更强调业绩贡献,更注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贯通联动的监督协调机制,推动各类监督力量贯通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强化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通过上述改革,我们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管理体系变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一是强化功能使命。坚定履行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国资国企的重大使命,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对国有企业落实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度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与各类所有制企业深化合作、协同发展,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