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8-22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胡适,这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华民族艰难的抗战岁月里,却以一介书生,以自己独特的外交方式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抗战赢得了美国朝野上下的同情与支持,成功阻止了美日妥协方案的签订,对二战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查尔斯.毕尔德在其《罗斯福总统与战争的序幕》一书中,在谈到美国最终卷入太平洋战争时,说到“美日之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罗斯福总统为维护美国资本家在亚洲的利益,不幸的上了那位颇为干练的中国大使的圈套,才使得日军偷袭珍珠港,最终把美国卷入了可怕的世界大战”。这位颇为干练的大使就是胡适。
胡适不是传统意义上精通权谋的外交家,却凭着对时局的深刻理解,提出了“苦撑待变”的主张——在艰难的抗战中咬牙坚持,等待世界局势发生有利于中国的转变。这是胡适1935年提出的,在写给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的一封信中说:在最近期间,日本独占东亚,为所欲为,中国无能抵抗,世界无能制裁,却在不远的将来,太平洋上必有一场最可惨的国际大战,可以作为我们翻身的机会。那么这个不很远的将来是多远呢?胡适的预测是10年,结果6年就发生了。胡适把他的观点总结为:日本切腹,中国介错。 日本向美国宣战相当于自杀,中国可以充当介错人的角色。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在绝境中凝聚起的坚韧智慧。
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打破了平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1937.9,胡适受政府之托,赴美从事民间外交工作,以争取世界舆论对我抗日的同情与支持;1938年9月,临危受命成为驻美大使。当时的美国孤立主义盛行,要争取美国的支持,难度可想而知。
胡适到了美国,就像在异国他乡开辟了另一个战场。他带着一身书生气,跑遍了北美大陆的校园、礼堂、外交场合,一场接一场地演讲。他用平实却有力的话语告诉美国人:“日本的侵略,不只是欺负中国,更是在动摇世界文明的根基。”他反复讲中国军民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讲这场战争对全球反法西斯的重要性。几百场演讲下来,中国抗战的身影,渐渐走进了美国公众的心里。他还凭着学者的真诚和魅力,和校友罗斯福总统建立起超越普通外交礼节的信任,在最关键的决策圈里,为中国争取到了发声的机会。
图1 胡适演讲
当日本得知胡适将要出任驻美大使时,日本的官方报纸《日本评论》特别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日本方面应该派出能够与胡适匹配的人,充实日本驻美大使的队伍,当时他们提出了三个人选,分别是经济、文学和雄辩三个方面的专家,只有这三个方面的专家同时出马,才能够抵消胡适在美国的影响。胡适在美国朝野上下的活动,使美国朝野对日本的厌恶情绪越来越强,而对中国的抗战则是越来越充满同情。这是日本人所不愿意见到的。为此,纽约时报1940.10.31引述了日本官方英文报纸《日本时报》上的一则声明:日本政府敦促美国政府要限制胡适在美国的公关活动,认为胡适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美日关系,也违背了美国不卷入与日本战争的承诺。这足以说明,胡适的工作卓有成效。
1940年秋,《美日谅解案》秘密推进,胡适坚决反对。他通宵撰写备忘录,揭露日本百年扩张史,指出日本不可信。11月22日,美国务卿赫尔召见中、英、澳、荷四国大使通报美方草案,胡适当即表示反对,并要求面见罗斯福总统陈述理由。在胡适等人的努力下,11月26日,美国决定撤销妥协方案,彻底关闭了美日妥协之门。当时的国民政府认为,中国的这一外交胜利,“实出于胡适之功”,而这次外交的失利,对日本而言,则是发动珍珠港事件的直接诱因。
图2 胡适与罗斯福总统在一起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爆炸声响起,美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中国的抗战由此迎来重要的转机。中国这几年的“苦撑”,终于等来了“待变”的曙光。自此,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已经成为了不可改变的结局,胡适作为大使的使命也算是完成了。在他担任大使的这些年里,不光为中国争取到了桐油贷款、滇锡贷款等急需的资金,解了抗战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他像一座桥梁,让美国看到了一个在苦难中绝不低头的中国,为祖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1942年8月,胡适离任美国大使。这位书生大使没在战场上扛过枪,但在没有硝烟的外交战场上,他用智慧、话语和一颗赤诚的心,为国家筑起了一道特殊的防线。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思想和信念也能爆发出强大的力量,那是一个民族在黑暗中永不熄灭的光。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