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4-21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似乎进入了一个颠覆性成果的集中爆发期。究其明码原因,有厚积薄发说、举国体制说、研发投入激增说、海外人才回流说,可谓莫衷一是。其实,中国科技创新成果近期出现井喷,还应当与以下密码有关。
密码之一:迭代升级的创新协同。西方国家出现的一些创新资源整合形式,在我国得到创造性运用,并不断迭代升级。一是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科创走廊不断演化发展。例如,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先是升级为2.0版的沪嘉杭科创走廊,再升级为3.0版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广深科技走廊则扩容升级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京雄科创走廊拓展为京雄张科创走廊并有演化为京津冀科创走廊的趋势。这些科创走廊目前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极,推动区域要素资源的流动共享,且逐步朝着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其地域跨度、一体化程度和成长势度都远胜Route 128 Corridor、Denver-Boulder Corridor和Philadelphia-Baltimore Corridor。二是产业协同创新方面,创新联合体能级逐步提升。西方国家引以为豪的战略联盟制度,被我国聚焦应用于产业创新领域;我国最早兴起的是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其后升级为面向合作创新的2.0版本的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当前已经进化为3.0版本的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引入链长链主制度和揭榜挂帅制度,由产学研升维到政产学研用的五个维度,这从实践上超越了西方国家长期推崇的Etzkowitz“政产学”三螺旋模式。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的科创走廊以及面向产业协同创新的创新联合体的建设,相当于打通我国科技创新内循环的任督二脉。
密码之二:主动有为的政策政务。一是我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科技创新政策分级推进落地范式。就某一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由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再由省级层面推出“实施办法”,最后由市级层面落实到“行动计划”(也有“实施方案”“实施办法”“若干措施”的层级)。在行动计划、若干措施层面,各项任务均确定有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有项目库、专项资金保障和任务清单,使得宏观层面的科技创新政府注意力能够贯通中观、落地于微观而形成基层的行动力。二是各地政务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成为许多地方的政务宗旨。人们熟知的“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其实并非杭州独有,而是浙江省级层面的普遍倡导,包括北京、安徽等多个省市也推行类似的政务理念,海南省甚至还将其拓展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有诺必践”。这种主动有为的政务在服务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帮扶支持作用。
密码之三:勤劳传统的凝心聚力。中华民族有刻苦耐劳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可以在艰苦环境中迎难而上,任劳任怨,以及自愿加班加点。在凝心方面,建国初期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一穷二白的艰苦环境下,胸怀报国大志,专注科研事业,在各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抱负,在科研团队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置身研究开发,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形成内驱式创造力蓄积。在聚力方面,建国初期我国在重大科研领域实行集中攻关、加班加点的科研大会战组织方式;新时代大会战升级为重大研究计划、重大科技专项等形式,科技人员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力量全身心投入开展合作研发,形成协同式爆发力集聚。众多科研人员的辛劳付出,集腋成裘,厚积薄发,成就了近年我国科技成果的井喷式涌现。
密码之四:困境逆袭的政企作为。西方国家的科技围堵,虽然暂时延缓了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科技创新进程,但长期来看反而激发国内科技工作者的斗志和创造力,迫使我国在这些领域逆境求生,励精图治,实现创新突破乃至对外反超。一是政府层面的积极组织。针对西方国家的关键核心技术断供和卡脖子,各级政府为了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安全,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创新要素配置的政府调节效应;我国的北斗系统和空间站就属于这种情形。二是企业层面的积极参与。被断供的企业在逆境中为了生存,积极开展战略自救、技术自研和生态重构,形成企业的技术替代效应;华为研发鸿蒙系统并打造应用生态就是一例。断供之后,国外优势企业暂时退出我国市场,意味着原来由国外企业主导的垄断市场转而成为有空白利基的竞争性市场,国内的创新要素由于预期机会驱动而竞相涌入,形成创新要素配置的市场调节效应;例如,我国遭到国外芯片断供以后,海量资本流向国内芯片企业,催生了阿里平头哥RISC-V处理器、中芯国际7nm芯片、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长江存储128层3D NAND闪存以及长鑫存储19nm DDR4内存芯片等。
当前,关税大战狼烟四起,逆全球化湍流涌动,脱钩断链态势加剧,我国应进一步加速激活科技创新密码以应对全球科技版图和科技治理体系的大变革。
一是要打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京津冀科创走廊、郑开科创走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创走廊、赣江两岸科创走廊和广深港澳科创走廊,连廊成网,建设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大动脉。
二是推进产业创新联合体进一步升级,包括在产业创新联合体中建设基础研究特区、创新创业综合体、风险补偿平台等,打造具产业创新母舰功能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
三是进一步优化三级科技创新政策推进范式,强调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同向同频,强化政策的层级间接续机制;地方科技创新的规划布局和政策注意力不要因领导人的变更而频繁变化,要保证规划的阶段衔接性和时序持续性。
四是强化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急难愁盼需求的主动响应,在落实亲清政商关系的同时做到急事尽快办、难事尽力办、愁事尽心办、盼事尽早办。
五是保护好科研人员勤劳刻苦的热情,优化科技评价体制,减少科技人员的负担,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保障科技人员的身心健康。
六是强化科技创新系统韧性,包括:畅通科技创新内循环机制;做好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积极参与重构科技创新国际治理体系;建立涉外科技风险预警应对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