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神话,信仰,宗教与世界观-中西创世叙事比较与盘古神话 赵宪尧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5-08-22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创世神话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各民族对宇宙起源、生命本质的原始认知,深刻塑造着其独特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西方上帝创世神话通过基督教、天主教的宗教化建构,形成了以神本主义、救赎观念与普爱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深刻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中国以盘古开天地为首篇的创世神话叙事,同样蕴含着对宇宙起源的深邃思考,但并未发展出成熟的宗教形态,而是与儒家伦理、道家哲学、佛家慈悲思想体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价值框架。这一鲜明的对比,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中华文明自盘古开天地为首篇的中华神话的文化价值与研究立意。

泌阳玉德堂书院在河南省泌阳县和武汉市多次召集中外文化学者与当地常年研究盘古文化的文化学者,民间人士在以往各地研究叙事基础上召开研讨会,汇聚,研究,挖掘,弘扬以盘古开天地为开篇的中华神话。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中华盘古创世神话研究文集》。文集包括盘古篇,女娲篇,伏羲篇和神话故事篇等四部分,完整,系统展示出研讨会的研究成果。编者希望本文集的出版发行结束研究,阐述创世神话,研究世界文明发展言必称希腊的惯性思维与叙事话语权。

将泌阳盘古文化研究置于中华神话研究,置于世界神话研究,置于人类信仰、宗教与世界观研究,置于中国文化自信和创世文化话语权研究之中,是我们这一轮盘古文化研讨会和这本文集编辑出版的初衷和特点。也正如此,研究泌阳盘古神话才破除了狭隘的地域之争,才梳理清晰泌阳盘古兄妹滚磨成亲,大洪水后再创世纪的地位,才得以合情合理创作系统完整的中华创世神话叙事,也才得以为中华神话屹立于世界神话之林奠定坚实的基础,完成在世界人类创世文化叙事中从此不必再言必称希腊的历史使命。、

图片

神话是人类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是早期文明的精神结晶。它通过象征性的叙事,传递着民族对世界本质的认知,蕴含着最初的世界观雏形。无论是西方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还是盘古以身躯化育万物,这些创世神话都试图回答世界从何而来”“人类如何存在等终极问题,为人们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了基本框架。宗教则是神话系统化、制度化的产物。它将神话中的神圣力量人格化,建立信仰体系、仪式规范和组织结构,进而深刻影响社会秩序与个体行为。基督教将上帝创世神话纳入《圣经》核心教义,通过教会组织、神学体系与宗教仪式的传播,使上帝创世观念深入人心,并衍生出普爱、原罪、救赎、末日审判等宗教观念,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这种宗教化的过程,使得神话中的世界观得以强化、固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观作为人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既受到神话原始叙事的滋养,又在宗教的传播与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固化,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西方上帝创世神话与基督教结合,形成了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强调上帝的主权、人类的罪性以及对彼岸世界的追求,这种价值观影响了西方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塑造了重视个体灵魂拯救、强调理性与信仰结合的文化特质。

以盘古开天地为始的中华神话具有独特的华夏文明发展叙事逻辑。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杰出代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盘古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垂死化身的叙事,则彰显了无私奉献、与自然融合的崇高境界。盘古破蛋开天地,以身躯化为天地万物,这种将自我融入宇宙生成过程的叙事方式,与西方上帝作为外在创造者的设定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切合宇宙大爆炸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而非主客对立。

图片

然而,与西方上帝创世神话发展出成熟的宗教形态不同,盘古神话并未在中国形成制度化的宗教。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华文明成熟较早,在神话尚未充分发展之时,便已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儒家注重现世社会的秩序构建,强调敬天法祖”“仁爱礼制;道家追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些思想体系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更为系统、成熟的世界观框架,抑制了宗教的独立发展。盘古神话中的破蛋开天地,切合宇宙大爆炸科学判断;化身万物,天人合一观念,与道家思想高度契合;其自我牺牲精神,也与儒家倡导的克己复礼”“舍生取义等价值观相通,从而被整合到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中,而没有独立发展为宗教体制。

从社会结构来看,中国长期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了以家族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成为主流信仰,这种实用主义的信仰方式,注重现世生活的福祉,没有对超验神灵的强烈需求,也使得盘古神话难以发展为制度化的宗教。此外,中国历史上政教关系的独特模式,更使得宗教难以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在中国,宗教往往依附于世俗权力,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而非像西方那样形成与世俗权力相抗衡的独立力量。这种社会结构,进一步制约了盘古神话的宗教化进程。

本轮盘古文化研究是在多年来在泌阳,在河南,在全国文化学者和民间文化传承者多次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但我们的研究依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系统搜集整理历代文献中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包括正史、子书、类书、方志、笔记等,进行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厘清神话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采取了跨学科研究法:综合运用神话学、宗教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建设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盘古神话进行挖掘,梳理,保护和建设多维度、立体化的研究;也采取了田野调查法:深入盘古神话流传的地域,开展田野调查,收集民间口传故事、祭祀仪式、民俗活动,尤其是考察地理环境、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等第一手资料,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揭示神话故事产生的主观与客观根源,寻求其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与传承机制;也还采取比较研究法:将盘古神话置于全球神话谱系中,与其他文明的创世神话进行比较,既凸显其独特性,又探寻人类思维的共通性,为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提供新的视角。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是我们将泌阳盘古文化研究置于中华神话系统之中,也正是我们重视田野调查,重视自然地理考察,得以发现,挖掘出女娲炼石补天,伏羲演八卦以及神农尝百草在泌阳境内的神话故事。无疑为泌阳境内完整的创世神话叙事添光加彩。也为泌阳文化旅游事业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应用互联网技术和AI人工智能进行资讯收集和学习创新早已在自然科学理工学科研究与创新中风起云涌,但在我国社会科学文史学科研究与创作中的应用还是在DeepSeek-R1模型于‌20251月发布以后渐渐兴起的。值得称道的是,本文集选入的作品,不少是应用互联网技术搜集资料,应用AI人工智能创作的。这无疑,也是本文集的亮点之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明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盘古神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其研究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对以盘古神话为开端的中华神话的研究,应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盘古神话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源头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不仅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重要窗口,也为人类探索文明起源、反思现代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研究集汇聚多方研究成果,旨在推动以盘古神话为开端的中华神话研究的深入发展,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贡献力量。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学者关注中华神话的研究,多形式的创作,更广泛的传播,更深刻的弘扬,让中华神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