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发布日期:2025-08-22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国人民打了14年硬仗,终于盼来了胜利。这可是中国近百年来反侵略战争里头一次赢,不光是战场上的输赢,更藏着两国在大方向上的较量。日军虽说在小仗上常占优势,占了不少中国地盘,但他们在大策略上犯了太多短视的错,最后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而中国这边,靠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和全国人一起扛,硬是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熬到了反攻,这正说明“大方向对了,才能赢”。
图1 1938年汉口一个年仅15岁的中国士兵,他高昂头颅,传达出中国军人抗日的凛然之气。这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幅抗战图像,由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拍摄,实至名归!
中国这边:把一盘难棋下活了
中国能赢,关键是搭了一套符合自己情况的大框架,从被动挨打变成主动布局,撑住了长期抗战。
持久战:从想法到真干
持久战是核心招儿,从理论到实践一步步落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打法。
1935年蒋百里在《国防论》里提了“三阳线”思路,说要以洛阳、襄阳、衡阳为轴搞防御,利用中国地方大的特点把日军攻势拆开来,把湖南这些物产多、地形复杂的地方当成长期抗战的根据地。这思路跳出了单纯守城池的老套,第一次把“用空间拖时间”算进了大策略里。
后来蒋介石把“以空间换时间”放进国防计划,分了四大战区,把长江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当最后的抵抗区,还把工厂、学校往内地迁。1937年的淞沪会战就是这么干的——中国付出30万人伤亡的代价,把日军拖了三个月,给工厂学校内迁争取了关键时间,这招的价值一下就显出来了。
图2 李宗仁亲赴台儿庄西方南八里之车幅山前线督战
1938年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把抗战分成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说“打仗靠老百姓”,强调敌后游击战和正面战场配合,一起拖着日军。这理论不光让全国人对抗战有了统一认识,还指导敌后战场搞破袭战、麻雀战,让日军占的地方变成一个个孤立的点和线,可见好的策略能实实在在指导打仗。
图3 平型关大捷
保住家底:工厂学校往内地搬
眼看日军要占东部沿海,中国赶紧把重要的东西往内地挪,为长期抗战留了本钱。
1937到1940年,国民政府组织600多家工厂(有造武器的、造机器的、织布的)、几十所大学(比如北大、清华、南开合组的西南联大)和科研机构,经长江水路和陆路搬到四川、云南、陕西这些大后方。
这么一搬,就算东部经济中心丢了,中国每年还能造10万支步枪、1万挺机枪,还培养了几十万急需的人才,为持久战攒下了物资和人才基础,这步棋走得够远。
借外力:把自己的事融进世界大局
中国通过外交和判断局势,把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起来,得到的外部支持越来越多。
抗战初期,苏联给了约1200架飞机、1600门火炮;1941年美国《租借法案》开始后,援助也跟上了,到1945年给了约16亿美元物资。
更关键的是,中国看准了国际形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战场拖住了60%的日本陆军,帮了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忙;而日本打东南亚引发美日冲突(珍珠港事件),让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拧成一股绳,最后借上了力。
日本那边:一步步把自己坑了
日本输就输在目标太大、实力跟不上,看错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国际上的大策略也错得离谱,结果就是“小仗赢了,大方向输了”。
目标不切实际:想“三个月灭中国”
日本一开始就想错了,光看中国表面实力,觉得“三个月能灭中国”,结果仗怎么打都和目标对不上。
1937年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彻底打破了这个幻想,但日军没改策略,反而一点点增兵,像给火里添柴似的:上海的兵从1.2万加到28万,1938年武汉会战更是投入110万,兵撒得太开,结果“既没打垮中国主力,又守不住占的地方”,刚好掉进中国持久战的圈套。
家底耗光:战线太长,抢东西也没用
日军打出去的地盘远超自己能扛的,最后没后劲了,占领成本也越来越高。
1938年武汉会战后,日军占了120万平方公里,但得派兵守交通线和城市,平均每个师团要管8000平方公里,能灵活调动的兵少得可怜。
为了补资源,日军想“以战养战”,抢占领区的东西,可八路军“百团大战”毁了1000多公里铁路,老百姓也不配合,最后只抢到想抢的30%,越打越穷,成了恶性循环。
国际上犯错:同时打多个国家
日本没处理好“打中国”和“争霸世界”的关系,最后同时跟中、美、英开战,根本扛不住。
1941年,日本为了摆脱在中国的僵局,去打东南亚(“南进”),直接惹了美英,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下,日本陆军主力被分到中国和太平洋两个战场,1945年中国战场还有110万日军,真是“双拳难敌四手”。
图4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美国炸日本本土、扔原子弹,苏联又出兵东北,日本彻底没了抵抗力,可见国际策略错得有多致命。
总结:大方向决定输赢
中国抗战能赢,本质上是大策略胜过小战术,整体胜过局部。
中国赢在:用持久战统一大家的想法,用“空间换时间”保住打仗的本钱,靠全国人一起扛让日军耗不起,借国际力量打破孤立,形成了“理论-资源-战术-国际”一套完整的策略。
日本输在:目标不切实际(想速胜)、实力跟不上扩张(战线太长)、战术和大方向脱节(乱增兵)、国际上被孤立(惹了美英),最后各种问题堆到一起,垮了。
历史证明,打仗输赢不光看武器好坏,更看大策略科学不科学、全不全面。中国以弱胜强,关键是有套适合自己的策略;而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眼光短浅、目标失控,最后肯定满盘皆输。
沈冬简介
Ø 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40年企业管理经验
Ø 实战型战略管理专家、卓越绩效管理专家
Ø 全国质量奖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评审专家
Ø 全国首届“师道匠心”杯金牌内训师
Ø 湖北省长江质量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机械行业联合会管理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
Ø 武汉市、东风公司管理创新成果评审专家
Ø 现任北京德成智库首席战略顾问、高级研究员
Ø 沈冬老师在大型制造类央企、合资企业工作40年,有丰富管理经验,在企业调研、政策研究、战略规划等部门深耕多年,有丰富的调研实践和企业运营管理经验。曾主导企业文化体系、战略管理体系、卓越绩效模式建设,《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管理》获得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作战室在企业跨职能领域的应用》等15多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省级管理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2015年在全国质量大会上分享战略绩效管理八步法,2016年代表中国企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的第60届欧洲质量论坛上分享《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管理》,获中国质量协会、欧洲质量协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Ø 作为全国质量奖评审员,先后20多次参加全国质量奖、全国机械行业质量奖、湖北省长江质量奖以及湖北各地、市州质量奖,评审企业超过50家,积累了丰富的评审经验;先后在20多家进行企业培训、辅导卓越绩效模式(质量奖标准)。
Ø 作为全国金牌讲师, 近年来,在央企、民企及地方政府进行战略绩效、卓越绩效、管理创新、跟着共产党学管理、跟着毛泽东学战略等课程培训150多场,先后有1万余人次接受培训。
德成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