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进德成 > 专家观点

谁都可以看懂国企集团合并报表—— 用通俗例子拆解合并报表的逻辑与价值 德成国企观察 北京德成智库

发布日期:2025-07-29 来源: 作者:北京德成经济研究院 加入收藏

在国企年报季,“合并资产总额”“合并净利润” 等术语屡见不鲜。例如,某制造集团 2024 年年报显示,合并营收为 650 亿元,但其旗下三家核心子公司的单独报表营收总和达 950 亿元。表面上看数据矛盾,其实是“合并报表”的特殊逻辑在发挥作用——子公司之间的300亿元内部交易在合并时被抵消,最终呈现的才是集团真正的外部收入。对于拥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子公司的国企集团来说,合并报表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反映集团真实“家底”的财务“全景图”。

本文将从合并报表是什么、为何要做、怎么做、核心逻辑是什么四个方面,用通俗例子拆解其底层逻辑,帮读者看懂这份反映国企集团真实家底的 “财务全景图”。

一、什么是合并报表?把“一家子”的账算成“一本账”

合并报表是指国企集团将其所有控股子公司(通常持股50%以上或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财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整合,最终形成一份反映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的报表。它的核心是“抵消内部交易、呈现整体真实”。

举个通俗的例子:某汽车集团有三家子公司——整车厂A、零部件厂B、销售公司C。

- B向A销售10亿元零部件,A将整车卖给C收入20亿元,C向外部市场销售得30亿元。

若单独看报表:A营收20亿,B营收10亿,C营收30亿,合计60亿。但这60亿里,B→A、A→C的30亿是集团内部交易,并非真正的外部收入。

合并报表时,会抵消这30亿内部交易,最终体现的外部营收为30亿(仅C对外部的销售),这才是集团真正从市场获得的收入。

对国企而言,这种“抵消”至关重要。若不合并抵消,可能出现“虚增资产”“夸大利润”的情况。

二、为什么国企集团必须做合并报表?

对国企来说,合并报表不仅是财务制度要求,更是集团管控、国资监管的“刚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给国资监管部门交明白账

国资委作为国企的“出资人”,需要知道国有资产的整体运营情况。国资委在考核国企时,一般明确要求“合并净利润增长率”“合并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而非单一子公司的数据。

2. 帮集团决策者掌全局

其二,合并报表能帮助集团决策者 “掌全局”。国企集团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往往需要从整体出发 “算大账”。

3. 向市场展示真实实力

对上市国企或有融资需求的集团来说,合并报表是资本市场的“通行证”。某国企集团想发行债券,银行首先看的是合并报表中的“资产规模”“偿债能力”。若集团旗下子公司相互担保,合并报表会抵消这些“内部担保”,只体现对外部的担保责任,让投资者看到真实的风险水平。

图片

三、国企集团的合并报表该怎么做?

国企集团的子公司在合并报表中并非简单罗列数据,而是通过“控制”为核心原则,经过纳入范围判定、内部交易抵消、数据整合三个关键步骤体现,最终反映集团整体财务状况。

1.先明确“哪些子公司要纳入合并”

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关键看母公司是否具备 “控制” 能力。只有被集团“控制”的子公司才会进入合并报表。这里的“控制”不仅看持股比例(通常持股≥50%会被默认控制),更看实际影响力(如通过协议、章程掌握财务和经营决策权,即使持股不足50%也可能被纳入)。

例如:集团持股60%的子公司A(绝对控股),必然纳入合并报表;

集团持股40%但通过章程约定“有权决定其经营政策”的子公司B(实际控制),也会被纳入。

2.基础数据全额纳入,但需抵消内部交易

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数据会全额计入合并报表,但要剔除与集团内其他主体(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内部交易”,避免重复计算,上文已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3.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单独列示

若子公司有其他股东(非集团持股部分),合并报表中会单独体现“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净资产中归属于其他股东的部分)和“少数股东损益”(子公司净利润中归属于其他股东的部分)。

例如:集团持股70%的子公司D,当年净利润1000万元,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会记700万元(1000×70%),同时单独列出“少数股东损益”300万元(1000×30%),清晰区分集团和其他股东的权益。

图片

四、国企集团合并报表的核心:“整体规模看全部,权益归属看比例”

国企集团公开的合并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模类数据”是子公司的全部数据(经内部抵消后),而利润、所有者权益等“权益类数据”会区分“归属于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部分,既体现集团控制的整体规模,又明确权益归属。具体来说:

1.规模类数据:子公司全部数据纳入(抵消内部交易后)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合并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是将集团控制的所有子公司(包括孙公司等)的全部数据纳入后,剔除内部交易(如子公司之间的销售、借款)重复计算部分后的结果。

例如:集团控股80%的子公司有10亿元资产、5亿元收入,这些数据会全额计入集团合并报表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中(再减去与其他子公司的内部交易部分),体现集团“实际控制的整体资源和经营规模”。

2.权益类数据:区分归属于母公司少数股东

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会拆分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

前者是按母公司持股比例计算的部分(如子公司净利润100万,母公司持股80%,则80万归母公司);

后者是少数股东按比例享有的部分(20万)。

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会拆分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和“少数股东权益”:

前者是母公司在子公司净资产中享有的份额(如子公司净资产1000万,母公司持股80%,则800万归母公司);

后者是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200万)。

举个直观例子(集团控股80%的子公司):

假设子公司全年数据为:资产1000万、收入500万、净利润100万,且无内部交易。

集团合并报表中:

资产总额、收入总额会包含这1000万资产、500万收入(体现整体规模);

净利润会显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80万”和“少数股东损益20万”(明确权益归属)。

因此,国企集团合并报表的核心是“整体规模看全部,权益归属看比例”——既让使用者了解集团控制的全部资源和经营成果(如总营收、总资产),又清晰区分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实际权益(如归母公司的利润、净资产),这正是完全合并法“控制为核心、抵消为关键、权益要拆分”逻辑的体现。

图片
五、一个常见的疑问:“持股70%却全额纳入100%”,这不是虚增”吗

1.并表的核心是“控制”而非“持股比例”

很多人会疑惑:持股 70% 却把子公司 100% 数据纳入合并报表,这难道不是虚增?其实,关键在于“控制”二字。母公司持有子公司70%股权并实现控制,意味着子公司的全部资产、经营活动都在集团的掌控范围内(比如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销售渠道、资金使用都由集团主导)。这种情况下,子公司的100%经营成果本质上是集团“可支配的整体成果”,全额纳入才能反映集团“实际控制的经营规模”。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你控股70%的公司就像你“说了算”的工厂,虽然有30%的股份属于别人,但工厂的全部生产、销售都是你主导的,赚的钱也由你分配(只是要分30%给小股东)。如果只按70%计入,反而会低估你“实际掌控的经营能力”——这不是虚增,而是如实反映“控制的整体盘子”。

2.如何避免虚增?通过权益拆分明确归属

全额纳入后,会通过两个项目明确权益归属,避免混淆:

合并利润表:子公司100万利润全额计入后,会拆分为“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70万”(100×70%)和“少数股东损益30万”(100×30%)。前者是母公司股东实际能享有的部分,后者是少数股东的权益,两者相加仍是100万,没有多出来的“虚增部分”。

合并资产负债表:子公司的全部资产(比如1000万)会全额纳入集团资产总额,但同时会在“所有者权益”中列示“少数股东权益300万”(假设子公司净资产1000万,30%归少数股东),母公司实际享有的净资产仍是700万(1000×70%),总资产和总权益的平衡关系不变,不存在资产虚增。

这种拆分机制如同 “先汇总再分配” 的财务核算,汇总确保了经营全貌的完整呈现,分配则明确了利益归属,两者结合从源头上杜绝了 “虚增” 的可能。

因此,“控制的整体规模”与“实际拥有的权益”是两回事并表的目的是告诉报表使用者:“这个集团能掌控多少资源、创造多少收入利润(整体规模)”;而少数股东权益的拆分是告诉使用者:“在这个整体规模中,母公司实际拥有多少(权益归属)”。两者结合,才能既反映集团的控制力,又明确利益分配,反而比“按持股比例计入”更真实。

最后,无论是国资监管者、企业决策者,还是普通读者,理解了国企集团合并报表的逻辑,便掌握了观察国企真实运营的“透视镜”。毕竟,看清全局,才能读懂未来。

本文基于国企“十五五”规划团队的调研成果,在德成智库金勇研究员、吴虹研究员、李丹青副研究员的专题探讨基础上形成,由李丹青副研究员执笔。特别感谢注册会计师孙成红女士提供专业指导。


德成动态